AET主站

技术专栏-技术专栏——天线技术与应用

一种L/C双频段盘锥和微带阵列的天线综合设计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713

作者:王博1,芮锡2,钟志浩2

作者单位:(1.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上海 201100;2.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36)

摘要: 设计了一种工作于L、C频段的复合天线,天线采用盘锥天线和微带阵列叠层复合设计。盘锥天线通过加载金属短路柱实现小型化和宽频化,在0.95~1.6 GHz辐射水平全向电磁波;微带天线采用2×2小型化阵列,在4.25~4.35 GHz实现高增益定向电磁波辐射。该复合天线内嵌安装于金属腔体内,腔体直径为200 mm,高度为26.5 mm,易与蒙皮共形,能够同时满足L频段多种数据链功能和C频段无线电测高功能需求,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关键词:
复合天线
微带阵列
盘锥天线
多频天线

一种一分八微带扇形功分器的设计与实现

DOI: 10.16157/j.issn.0258-7998.233841

作者:张丽娟

作者单位:(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36)

摘要: 针对毫米波大功率雷达导引头接收机易烧毁的难题,设计了一种工作在Ka频段的毫米波微带一分八扇形功分器,用于毫米波接收前端来实现抗烧毁和低噪声的功能。该功分器结构紧凑,具有小型化、低插损、相位一致性好的优点。将该功分器、超低噪声低噪放、限幅器和与之对应的八路合成器整体应用于接收前端,突破了毫米波大功率导引头的发展瓶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毫米波大功率雷达导引头
一分八扇形功分器
小型化
低插损
相位一致

一种用于FOD检测系统的V波段波导缝隙阵列天线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4324

作者:李炎,任冲,尹琰鑫

作者单位: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76)

摘要: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跑道异物(Foreign Object Debris, FOD)检测系统的V波段波导缝隙阵列天线。所提出的阵列天线工作频带为74~79 GHz,阵面包含2 048个单元。天线采用多模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形式,并设计了波导功分网络,具有高增益、低剖面等优良特点。天线整体结构厚度10 mm以内,辐射效率50%以上。天线的实测结果表明,理论结果和测试结果吻合,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性。
关键词:
多模波导缝隙阵
FOD
高增益
低剖面
V波段

单频段体表/体外双模式可穿戴天线设计*

DOI: 10.16157/j.issn.0258-7998.234002

作者:沈飘飘1,肖如奇1,刘巾军2,杨国1,齐世山1

作者单位:(1.南京理工大学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陆军装备部驻南京地区第四军事代表室,江苏 南京 210007)

摘要: 设计了一款5.5 GHz频段基于超表面的宽带方向图分集天线,可应用于单频段体表/体外双通信模式。通过对超表面天线进行特征模分析,选择合适的定向和全向特征模式,修正超表面结构,抑制高次模,设计合适的馈电结构将其激励出来。最后仿真和测试的结果表明,端口1具有全向辐射特性,可用于体表通信模式;端口2具有定向辐射特性,可用于体外通信模式。天线两种模式的工作带宽为23.6%(4.98 GHz~6.25 GHz),带内隔离度高于30 dB。
关键词:
可穿戴天线
特征模分析
超表面
体表通信
体外通信

频率和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4089

作者:赵虎辰1,唐涛2,3,黄和平2,3,张谢逊2,3

作者单位:(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遥控遥测专业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81; 2.西南民族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3.国家民委 电子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提出了一种可重构频率和方向图的微带贴片天线设计方案,其由带倒“Ω”形缝隙地板和辐射单元构成。改变加载在地板缝隙中心处的二极管的工作状态,可重构天线的局部结构和表面电流分布,从而实现天线工作频率和辐射方向图的重构。从仿真和测试结果来看,该设计可以实现单频和双频两种工作模式,具备良好的可重构性。当二极管导通时,该天线为单频工作模式,其谐振频点位于3 GHz,工作带宽可覆盖WIMAX主要频段;而当二极管截止时,天线处于双频工作模式,其谐振频点分别位于3 GHz和5.8 GHz处,工作频带可覆盖WIMAX和部分WILAN频段。此外,不同工作模式下,该天线的远场方向图也随之改变。
关键词:
可重构
方向图
频率
WLAN

综述与评论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关键通用技术标准化研究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4387

作者:朱肖曼1,2,申志伟1,2,时文丰1,2,范晶1,2,李春光1,2,于寅虎1,2,郭烁1,2

作者单位:(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北京 100083; 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摘要: 依据现行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规定的标准体系结构分类,系统梳理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涉及基础共性与关键通用技术方向的标准化研究现状。从研制发布的有效标准和在研标准项目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我国已初步建立人工智能领域关键通用技术标准体系,并且在部分细分技术和行业应用的标准化研究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但是仍存在标准研究发展不均衡、理论基础薄弱、生态圈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最后对相关标准化体系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标准化
标准组织
关键通用技术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模型综述*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909

作者:郭庆梅1,于恒力2,王中训1,刘宁波2

作者单位:(1.烟台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海军航空大学 信息融合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1)

摘要: 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局部连接、权值共享以及池化操作等特性,有效地提取图像的局部特征,降低网络复杂度,具有更少的参数量和更好的鲁棒性,因此,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使分类模型朝着更轻、更快、更高效的方向迅速发展。按照卷积神经网络发展的时间线,介绍了常用的典型网络模型,剖析了其创新点与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计算机视觉
特征提取
分类模型

人工智能

融入翻译记忆库的法律领域神经机器翻译方法*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887

作者:曾文颢1,2,张勇丙1,2,余正涛1,2,赖华1,2

作者单位:(1.昆明理工大学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面向法律领域的神经机器翻译对于合同文本翻译等应用场景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法律领域双语对齐语料稀缺,翻译效果还不理想。针对该问题,目前有效的方法是融入翻译记忆或翻译模版等外部信息,但法律领域的文本多具有固定的表达结构且用词准确规范,在翻译记忆库中同时利用翻译结构信息和语义信息能够进一步提升法律领域翻译性能。基于此,提出一种融入翻译记忆库的法律领域机器翻译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领域翻译记忆库,首先基于语义和结构信息的相似性训练跨语言检索模型以充分利用单语数据,然后从翻译记忆库中检索与输入源句相关的一组翻译记忆和翻译模版,进而引导翻译模型生成目标句子。实验表明,在MHLAW数据集上,提出的方法可以使译文较基线模型提升1.28个BLEU点。
关键词:
神经机器翻译
语义信息
结构信息
翻译记忆
翻译模版

基于多尺度注意力融合网络的胃癌病理图像分割方法*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934

作者:张婷1,秦涵书1,赵若璇2

作者单位:(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信息中心,重庆 400016;2.重庆大学 光电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4)

摘要: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编解码的图像分割方法在病理图像自动化分析上的研究与应用也逐渐广泛,但由于胃癌病灶复杂多变、尺度变化大,加上数字化染色图像时易导致的边界模糊,目前仅从单一尺度设计的分割算法往往无法获得更精准的病灶边界。为优化胃癌病灶图像分割准确度,基于编解码网络结构,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注意力融合网络的胃癌病灶图像分割算法。编码结构以EfficientNet作为特征提取器,在解码器中通过对多路径不同层级的特征进行提取和融合,实现了网络的深监督,在输出时采用空间和通道注意力对多尺度的特征图进行注意力筛选,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应用综合损失函数来优化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SEED数据集上Dice系数得分达到0.806 9,相比FCN和UNet系列网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更精细化的胃癌病灶分割。
关键词:
病理图像
图像分割
注意力融合

微电子技术

一种基于CLASS-AB类运放的无片外电容LDO设计*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23442

作者:崔明辉1,王星1,李娜2,相立峰1,张国贤1

作者单位:(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035;2.江南大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摘要: 介绍了一种基于CLASS-AB类运放无片外电容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电路在高摆率误差放大器(EA)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动态偏置电路反馈到EA内部动态偏置管,大幅改善了LDO的瞬态响应能力,且动态偏置电路引入的左半平面零点保证了LDO的环路稳定性。同时,EA采用过冲检测电路减小了输出过冲,缩短了环路稳定时间。电路基于65 nm CMOS工艺设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负载电流10 μA~50 mA、输出电容0~50 pF条件下,LDO输出稳定无振荡。在LDO输入2.5 V、输出1.2 V、无片外电容条件下,控制负载在10 μA和50 mA间跳变,LDO输出恢复时间为0.7 μs和0.8 μs,下冲和上冲电压为58 mV和15 mV。
关键词: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瞬态增强电路
动态偏置电路
无片外电容

C波段高效率内匹配功率放大器设计*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23557

作者:刘鸿睿,赵宏亮,尹飞飞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物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 阐述了一款内匹配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过程和测试结果。该放大器工作在5~5.8 GHz,采用氮化镓HEMT工艺,在28 V漏极供电电压下实现了48 dBm输出功率和55%功率附加效率。同时,该内匹配放大器将栅极和漏极偏置电路设计在芯片内部,无需在外部设计偏置电路,在保证功放性能的同时实现了小型化。该设计充分体现了GaN内匹配电路的高功率、高效率、小型化的优势。
关键词:
内匹配
功率放大器
C波段
高效率

一种基于SiP技术的高性能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23627

作者:王庆贺,郑利华,顾林,江飞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江苏 无锡 214072)

摘要: 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a Package,SiP)已成为后摩尔时代缩小电子器件体积、提高集成度的重要技术路线,是未来电子设备多功能化和小型化的重要依托。针对信号处理系统小型化、高性能的要求,采用SiP技术设计了一种高性能信号处理电路。该SiP电路集成了多种裸芯,包括DSP、NOR Flash、DDR3和千兆网PHY芯片,实现了一种通用的信号处理核心模块的小型化,相比于传统板级电路在同样的功能和性能的条件下,该SiP电路的体积和重量更小。
关键词:
SIP
系统级封装
DSP
信号处理
小型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仪表

一种水中六价铬便携式检测仪硬件系统的设计

DOI: 10.16157/j.issn.0258-7998.234146

作者:邓明哲,郭震,雷磊,樊全水,陈浩

作者单位:(北京新风航天装备有限公司,北京 100854)

摘要: 六价铬是水质监测中重要的检测指标,对环境具有危害性。为检测水中六价铬的浓度,基于朗伯-比尔定律设计了一种水中六价铬便携式检测仪。对检测仪的工作原理和硬件系统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使用该检测仪开展了水中六价铬浓度的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六价铬便携式检测仪能够快速、可靠、准确地检测出水中六价铬的浓度。
关键词:
朗伯-比尔定律
六价铬
硬件系统
检测仪

基于遗传算法的输变电设备数据补全*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729

作者:龙玉江,卫薇,舒彧

作者单位:(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3)

摘要: 在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下,我国电网行业也在由原来的物理电网逐步向数字电网发展。输变电设备作为电网中的电能输送和传输的枢纽设备,其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及时掌握输变电设备当前的运行状态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行趋势,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准确评估,对于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目前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受限于传感装置稳定性差、现场运行环境恶劣、电磁环境复杂等原因,输变电设备的状态量数据会出现数据缺失造成获得的数据质量较差,这会直接影响设备状态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输变电设备缺失数据补全方法,首先对变换域随机赋值,然后通过实现稀疏域中系数向量最小化达到缺失点恢复的效果。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准确地恢复缺失数据。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数字电网
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
数据补全
遗传算法

通信与网络

卫星通信中频转发干扰的一种快速定位方法研究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4007

作者:李合金,郭琛,王泽森,潘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3751部队,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 针对卫星通信系统中频转发干扰的快速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频转发干扰产生的原因,给出定位中频转发干扰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建立中频转发干扰模型,结合在网卫星地面站的运行情况建立频偏数据库,通过设计基于频偏的中频转发干扰定位算法,精确定位转发干扰的地球站。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在中频转发干扰定位过程的可行性,有效降低了干扰定位时间并提升了准确定位干扰站的概率,为卫星通信系统面临此类干扰时的快速定位提供解决方法,对卫星通信网的稳定运行具有较大实际意义。
关键词:
卫星通信
中频转发干扰
频率偏移
干扰定位

Semi-TCP与ARQ联合的端到端可靠传输方法*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940

作者:易昌华1,周亮2,张绍凤3

作者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上海201306;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1306; 3.上海海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上海 201306)

摘要: 在无线自组织网络中,数据传输受干扰较多,信道不稳定,因此传统的TCP协议并不能满足在这种复杂环境下的通信要求,节点间的自动重传请求协议(ARQ)重传增加,会导致节点的缓存占用率很大,整体传输性能降低。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Semi-TCP协议与ARQ协议相结合,在不改变原有TCP架构的基础上将拥塞控制下放到链路层,改变链路层ARQ的纠错能力,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在Exata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实验证明在无线多跳网络中,该方法能有效提高网络传输性能。
关键词:
无线多跳网络
传输层协议
缓存
节点
纠错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

基于关联规则和遗传算法的服装辅料储位优化*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851

作者:周叶1,2,连明昌2,陈松航2,吴佳彬3,陈豪2

作者单位:(1.福州大学 先进制造学院,福建 泉州 362251;2.中国科学院 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216; 3.福建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200)

摘要: 针对服装行业受时尚潮流影响,物料型号更新迅速,导致仓库库存结构混乱、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一种将Apriori算法同改进遗传算法结合(AIGA)的储位优化方法。首先Apriori算法挖掘物料组间关联规则,将相关性较强物料组合并形成大类库区,按照大类拣货频次动态调整库区位置;其次结合物料相关性和拣货频次,以最小化拣货距离为主要优化目标建立储位分配模型。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储位分配搜索,并改进遗传算法的初始化、交叉和变异算子,同时设计灾变机制,提高算法搜索性能。结果表明,与现有储位分配方案相比,拣货距离平均缩短23.85%,有效提高仓库作业效率。
关键词:
储位分配
关联规则
遗传算法
灾变操作
服装辅料仓库

基于局部方差和后验概率分类的快速模板匹配算法*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881

作者:林煜桐1,朱姗姗2,彭凌西3,彭绍湖1,谢翔1,林焕然1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白云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50; 3.广州大学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 具有旋转不变性的模板匹配算法在工业制造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为解决传统的模板匹配方法在目标旋转、匹配速度上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方差和后验概率分类的模板匹配方法。为减少计算量,在匹配中通过局部方差过滤掉部分候选窗口,并在后验概率分类模块中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稳定特征点对的灰度来计算窗口相关性。使用后验概率分类计算窗口相关度能在预处理过程实现旋转不变性,并保证准确率在9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80万像素级的任意角度匹配图像上选择合适的窗口移动步长后,可将匹配时间减少到10 ms以内,相较于现有算法速度更快。
关键词:
机器视觉
模板匹配
局部方差
稳定特征点
后验概率分类

一种基于虚拟端点的PCIe交换机地址分配方案*

DOI: 10.16157/j.issn.0258-7998.234060

作者:张健,刘威鹏,李跃鹏,杨亚璞,朱彦磊

作者单位: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 针对PCIe总线特性,结合工业控制装备的应用特性以及设计、调试和查找问题的便利性,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端点的PCIe交换机地址分配方案。通过分析PCIe设备的枚举与资源分配过程,将虚拟端点添加到PCIe交换机系统拓扑结构中,设计PCIe外设地址空间固定分配机制,并给出外设的物理槽位号的计算公式,可在外设交互故障时刻快速定位故障外设。通过实验验证,在支持热插拔的装置中,无论外设板卡的运行数目、类型和位置如何改变,该地址分配方案可实现各下游虚拟PCI桥下接入的有效端点分配的地址空间固定,且消除了遍历查询外设地址环节,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有益于PCIe总线更加便捷地应用于工控领域。
关键词:
PCIE总线
交换机系统
虚拟端点
拓扑结构
地址分配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基层治理敏感实体识别方法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942

作者:吴磊1,汪杭军2

作者单位:(1.浙江农林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摘要: 基层治理产生的大量敏感数据可通过数据脱敏去除隐私内容,但这些数据包含较多非结构化文本数据,难以直接进行数据脱敏。因此,需要对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命名实体识别以提取敏感数据。首先把敏感实体分为16类并对信访文本进行标注,输入层表示采用预训练模型BERT,编码层利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汲取上下文信息,解码层通过条件随机场模型优化序列,构建了较高精度的基层治理敏感实体识别模型。针对脱敏工作需要,改变假阴性和假阳性的loss权重,并采用敏感实体框选率辅助评价模型性能。在基层治理信访数据集和公共数据集MSRA上进行实验,F1值分别为88.38%和90.11%,相较于基准模型提升了4.64%和3.78%。该模型可应用于非结构化文本的敏感实体识别,识别成功率高。现有评价指标未能较好地反映敏感实体的间接推理关系,应当探索更完善的敏感实体评价体系。
关键词:
预训练语言模型
基层治理
中文命名实体识别
数据脱敏

雷达与导航

LEO卫星TDOA/DOA定位性能分析*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23574

作者:周艳,屈德新,张更新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网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 随着以“星链”卫星为代表的低轨(LEO)互联网卫星系统的快速发展,星载相控阵列天线的应用数量飞速增长,未来LEO互联网卫星便于提供星载电磁波到达方向(DOA)检测能力。卫星覆盖区内的非法干扰进行定位排查,是未来互联网卫星系统正常运维的重要保障。目前常用的双星到达时差(TDOA)/到达频差(FDOA)定位体制存在定位误差显著增大的“定位盲区”造成盲区内的干扰源无法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最小二乘约束优化模型的TDOA/DOA双星干扰源定位技术体制。分析了几何稀释精度因子(GDOP)的定位误差,仿真实验表明该定位方法具有不存在“定位盲区”的优点,在经纬度张角为4^∘×4^∘的波束范围内定位误差小于0.2 km,定位误差的地理平均为0.112 km,满足非法干扰定位排查的应用需求。通过定位解算的根均方差(RMSE)的蒙特卡洛方法,验证了GDOP误差精度。该定位方法的定位误差地理稳定性优于目前常规的双星TDOA/FDOA定位算法。
关键词:
卫星无源定位
到达时间差
波达方向
加权最小二乘
几何精度稀释

低轨卫星多目标无源定位到达时差分选方法*

DOI: 10.16157/j.issn.0258-7998.223513

作者:徐鹏1,2,雷同1,2,熊炼1,2,欧阳鑫信3

作者单位:(1.重庆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065;2.重庆邮电大学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65; 3.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 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卫星无源定位场景中不同目标辐射源之间相互干扰、时频混叠,不同目标的到达时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参数混杂难以区分,较难实现精准目标定位。基于网格密度聚类算法(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Grid Density,CAGD)的基本原理,并利用TDOA参数的多复杂特征,构建多目标TDOA参数分选模型,实现TDOA定位参数分选。模型通过定义网格密度波谷,解决了定位目标间数据被聚为一类的问题,同时引入位置相连原则实现最佳类簇合并,最终实现定位参数分选。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网格及密度聚类方法,本方法对LEO卫星无源定位场景下的多目标TDOA参数分选表现更好。
关键词:
星载无源定位
网格密度聚类
多目标
到达时差

商业航天

宽带高功率谐波雷达发射机的设计与实现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23641

作者:李彦旭,王衍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摘要: 近年来雷达探测技术在各个领域发展取得了飞跃发展,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方面,谐波雷达由于其非接触性、穿透性和便携性等优点而引发人们关注。为了提高发射机的探测距离分辨率和抗电磁干扰能力,提出了一种宽带高功率谐波雷达发射机的设计方案,对发射前端的功放、天线等关键器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对谐波雷达发射前端系统的仿真与分析,实物制作与测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谐波雷达
宽带谐波发射前端
高功率

卫星信道群时延对高阶调制信号接收影响的仿真分析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744

作者:唐婷

作者单位:(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36)

摘要: 针对信道群时延对高阶调制信号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给出了线性群时延、抛物线群时延模型下,8PSK、16APSK和16QAM接收系统信道群时延的设计指标。同时针对群时延补偿技术,仿真了CAM与DD结合的均衡算法对信道群时延的补偿效果,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线性群时延
抛物线群时延
高阶调制
卫星信道

基于领域驱动的测控任务评定系统设计与实现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33823

作者:杨德辉,周淦,李林峰

作者单位:(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83)

摘要: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高密度航天发射成为常态,测控系统作为航天发射场的重要业务系统之一,该系统运行的能力与效率将极大影响航天发射任务执行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实施对测控任务过程的决策与评定研究。考虑到未来测控任务快速评定呈现少人化、通用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的测控任务评定系统设计思想。通过深入分析测控任务评定业务,结合领域驱动设计和微服务架构特点,经过领域模型设计、微服务识别、微服务实现等步骤进行全系统设计。最后,结合典型航天发射测控任务场景,验证了本方案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测控任务评定效率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
商业航天
测控任务
领域驱动设计
微服务
评定系统